【专访】雕刻哲学大师孔维亭:雕刻是关于“舍”的艺术

导语:

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河中,雕刻艺术始终占据着独特的地位。它不仅是技艺的展现,更是哲学与美学的交融。作为孔子第78代传人,孔维亭先生不仅继承了先祖的文化基因,更将雕刻艺术提升到了哲学的高度。在他看来,雕刻是一种“舍”的艺术,是时间与指尖的对话,是形而上精神的凝练。今天,我们有幸与孔维亭先生面对面,聆听他对雕刻哲学的深刻见解。

f82115356864d3c18ac98c3ed29caca.jpg

专访现场

记者: 孔先生,您好!感谢您接受我们的专访。您作为孔子第78代传人,而且是毕业于211高校的软件工程专业的工程师,请问是如何与雕刻艺术或者说雕刻哲学结缘的呢?

孔维亭: 您好!其实,我与雕刻的结缘并非刻意为之,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基因传承与随性选择。作为孔子的后人,我从小耳濡目染儒家文化,尤其是“礼乐”与“器”的关系。雕刻作为一种“器”的表现形式,承载着“礼”的精神。小时候,我读书地方就在孔府旁边的院里,我常常去观察三孔里的木雕、石雕,感受到它们不仅是静态的物件,更是一种动态的精神表达。后来,我逐渐意识到,雕刻不仅仅是技艺,更是一种哲学。于是,我开始深入研究雕刻哲学,并将其作为我表达思想的媒介。

记者: 您提到雕刻是一种哲学,能否具体谈谈这种哲学的内涵?

孔维亭: 雕刻的哲学,核心在于“舍”。很多人认为雕刻是“加”的艺术,认为是在“加工”材料,在材料上不断添加、修饰,但实际上,雕刻的本质是“舍”。每一刀下去,都是在做减法,都是在舍弃多余的部分,最终留下最本质的东西。这就像人生,我们总是在不断舍弃中寻找真正的自我。雕刻的过程,就是不断与材料对话,与时间对话,最终达到一种精神的纯粹。

记者: 这种“舍”的理念,是否与儒家思想中的“中庸”或“简约”有关?

孔维亭: 确实如此。儒家讲究“中庸”,讲究“过犹不及”,而雕刻中的“舍”正是对这种思想的实践。雕刻不是越多越好,而是恰到好处。每一刀都要精准,既不能多,也不能少。但是,什么是多?什么优势少?这种“度”无需去定义它,这种所谓的“精准”更是对心性的修炼。任何的改变,任何的“舍”都可以理解成雕刻。通过雕刻,学会舍,学会在复杂中找到简单,在混沌中看到清晰。

记者: 您提到雕刻是时间与指尖的对话,能否展开谈谈这种时间的痕迹?

孔维亭: 雕刻是一种慢艺术,它需要时间,也需要耐心。每一件作品,都是时间的积累。比如一块木头,它本身就有自己的纹理、质地,甚至有自己的“记忆”。雕刻的过程,就是与这些纹理、质地、记忆对话的过程。时间在材料上留下了痕迹,而我的任务是通过指尖的琢磨,将这些痕迹转化为一种精神物。这种转化不是强加的,而是顺应材料的本性,最终达到一种和谐。

记者: 在您看来,雕刻的“匠人匠心”体现在哪些方面?

孔维亭: 雕刻是一门需要高度专注和耐心的技艺,每一刀都要有度。但这种技艺的追求,并不是为了炫耀技巧,而是为了表达精神。匠人匠心,更重要的是一种形而上的精神追求。雕刻的过程,是一种自我修炼的过程。每个人都可以雕刻,随心所雕,随欲所刻,每个人都是自己的雕刻大师,通过雕刻学会如何静心,如何专注,如何与材料、与时间、与自己对话。

记者: 您认为,现代社会中,雕刻哲学的意义是什么?

孔维亭: 在现代社会,雕刻哲学的意义不仅在于传承传统文化,更在于提供一种精神的慰藉。现代社会节奏快,人们往往被各种信息、欲望所裹挟,失去了内心的平静。而雕刻,恰恰是一种让人慢下来的艺术。它让人回归到最本质的状态,去思考什么是真正重要的,思考哪些是可以舍去的。通过雕刻,我们可以重新审视自己,审视生活,找到内心的平衡。

记者: 您最近的作品中,有没有特别想与大家分享的?

孔维亭: 最近,我完成了一件名为《舍》的作品。一棵树在春天来临时,有些枝叶可能再也发不出新芽。为了整棵树的健康成长,我们不得不掰掉这些枯死的树枝。你想想,这是否可以理解为雕刻哲学中“舍”的含义的一种展现,这样掰掉树枝的行为,是不是也是雕刻?如果我们不去干预,这些枯枝可能会影响整棵树的健康,甚至阻碍新芽的生长。掰掉枯枝,看似是一种破坏,实际上是为了让树更好地生长。这正体现了“舍”的意义——舍弃多余的部分,才能让整体焕发生机。

9e8898b06ad5020541572115a049bda.png

记者: 这种“舍”的过程,是否也意味着一种选择?比如,如何判断哪些部分该舍,哪些部分该留?

孔维亭: 是的,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。雕刻中的“舍”并不是盲目的,而是需要基于对材料的深刻理解和对艺术的敏锐直觉。每“舍”,都是一种选择。这种选择不仅关乎哲学,更关乎心性。比如,有些部分看似美丽,但如果它们与整体不协调,我就必须舍弃。这就像人生中的选择,我们常常需要在看似美好的事物中做出取舍,才能找到真正的方向。

记者: 这种“舍”的理念,是否也反映了您对生活的态度?

孔维亭: 确实如此。雕刻不仅是我表达哲学的外显方式,也是我理解生活的一种途径。在生活中,我们常常面临各种选择,有些东西看似重要,但实际上可能是负担。学会“舍”,才能让生活更加纯粹。

记者: 您觉得这种“舍”的理念,对于现代人有什么启示?

孔维亭: 我觉得,现代人最需要的正是这种“舍”的智慧。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、物质丰富的时代,但很多时候,我们反而感到迷茫和焦虑。这是因为我们被太多的选择、太多的欲望所困扰。如果我们能够学会“舍”,舍弃那些不必要的负担,专注于真正重要的事物,我们的生活将会更加简单、更加充实。就像雕刻一样,只有舍弃多余的部分,才能让本质的光芒显现出来。

记者: 非常感谢您的分享,孔先生。您的这番话让我对雕刻哲学有了更深的理解,也对生活有了新的思考。

孔维亭: 谢谢您的问题。我希望通过我的作品和理念,能够让更多人感受到雕刻哲学的魅力,也能够在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“舍”的智慧。

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,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。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,请及时联系我们,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。:https://www.sxr.geekerdream.com/7705.html

(0)
上一篇 2025年3月3日 下午3:29
下一篇 2025年3月10日 上午9:35

相关推荐